道貌岸然_道貌岸然的意思是指什么
道貌岸然
dào mào àn rán
成语解释 道貌:正经;严肃的外貌;岸然:高傲;严肃的样子。形容神态庄重;外貌严肃正经。现多用于讽刺故作正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。也作“岸然道貌”。
道貌:正经严肃的外貌。岸然:高傲威严的样子。形容神态庄重严肃。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,表里不一之状。贬义,如伪君子,表面上正经八百,实际上内心险恶.
“道貌岸然”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于《庄子》的《外篇·大宗师》一章。
相传春秋时期,宋国有一个名叫子鱼的学者,他很聪明,口才极好,人们都很尊敬他。但是,子鱼有一个缺点,就是他很喜欢表现自己的学问,总是在言谈之间流露出自己的才华。有一天,子鱼和一位名叫光渠的学者一起去拜访大宗师老子,光渠说:“我对老子的学说还没有完全明白,还需要请教。”而子鱼则说:“我对老子的学说已经非常熟悉了,可以为你解释。”光渠听了很不高兴,认为子鱼很自负,于是就离开了。老子听了这件事,对子鱼说:“你的学问虽然很高,但是你的言行让人感到很矫情,一点也不谦虚,这样很容易让人看出你的虚伪。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体现在言行中,更体现在自己的内心。”
从此以后,“道貌岸然”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,用来形容那些外表装模作样,却内心虚伪的人。
是指《西游记》中的白龙马。
白龙马原本是一个仙马,因为犯了仙界的规矩被贬下凡间做马,被唐僧等人收服,成为取经路上的坐骑。
白龙马容貌美丽,步履轻盈,但却总是嘴上说话很正经,脸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。
这个典故意在表现人们外表的形象和内心的本质之间的矛盾,警示人们不要只看外表而忽略内在的本质。
道貌岸然也常常用于指那些高高在上、装腔作势、虚伪伪善的人,这些人善于粉饰自己的形象,但其真实的内在却往往跟自己所展现的形象大相径庭。
同时,道貌岸然还有一种含义,即表面看起来很正经认真,但其实是在玩弄文字游戏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虚伪地说一些话,是需要我们警惕和防范的。
道貌岸然是成语,其典故源自于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叫做贾谊。
据传,贾谊年轻时对自己的容貌非常自豪,认为自己颇具气质,所以常常故作高贵、傲慢。
一次,他在宴会上对一个未尝过酒的人说:“你还是小孩子,怎么能喝酒?”这时有人指出,年纪比贾谊小的人已经喝得很多了,贾谊反而喝得很少。
贾谊于是非常尴尬,但他还是故作高傲的样子。
于是就有了“道貌岸然”的说法,用来形容虚伪、假装崇高的样子。
这个成语的内涵很深刻,告诉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表,要真诚待人、实事求是。
因此,在生活中,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真诚的人,不要为了面子、虚荣心而故作高贵、自大。
是指在外表上显得正义、高尚、端庄的人。
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中的一个故事。
当时董仲舒被控诬陷了一位朝廷官员,这个官员为了申辩自己并不是罪犯,曾经面带笑容地说了一些漂亮的话,以显示自己的清白。
董仲舒看出他的虚伪,断言该官员“为目今之士,道貌岸然者也”。
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这个官员外表上表现出正义、高尚的形象,但实际上是虚假的。
所以在现在的使用中,这个成语也有点贬义色彩,用来形容表面光鲜的人实际上做法却不正。
出自清代蒲松龄《聊斋志异?成仙》
成生与周生俩人关系很好,周生因为面对矛盾不能忍让,不听成生劝谏打官司。不料官吏贪污腐败,官官相护,冤枉周生,使他遭了牢狱之灾,命在旦夕。成生不以穷困疏远周生,不仅一如既往的关心他,而且十分义气,上京告御状,处处艰苦努力,终于让周生洗清了冤屈,得救出狱。
成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人间太险恶,生起了入山修道的念头,辞别周生,学道去了。“又八九年,成忽自至,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。”修炼有成的成生回来了,他用幻术点化周生,周生最终也醒悟修道去了。
“道貌岸然”这个成语,就来源于其中描绘成生得道归来后的模样“黄巾氅服,岸然道貌”这一句。